今天是 :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运师校史
运师校史

运河师范学校:大运河畔的一颗明珠

发布时间:2014-10-16    浏览:3645次

运河师范学校:大运河畔的一颗明珠

 

大运河蜿蜒曲折,贯通南北,新亚欧大陆桥畅通无阻,连接两洋。在他们的交汇点上,坐落着一所闻名遐迩的美丽学校——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

一、栉风沐雨,筑基定轨

历史悠久的运河师范学校,1928年2月,诞生于黄海之滨(灌云县板浦镇),初名“江苏省立东海中学乡村师范科”,1934年迁至大运河畔(邳州市运河镇),更名为“江苏省立运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在初创崛起、辗转办学的20载艰难岁月里,学校始终以陶行知乡村教育理论为指导,办学宗旨鲜明,“耕读一堂,得天下英才而教;弦歌四起,树乡村文化之基”,培养目标明确,“要培养乡村人民和儿童所敬爱的导师”、“担负起乡村教育的使命”,于复兴民族、复兴农村,贡献甚大,饮誉徐海。

淮海战役硝烟未散,运河乡师旋即复校,1953年3月,始定名为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复校后的运河师范学校以“抗大”精神办学,推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乡村师范特色则一以贯之,逐步形成了“勤俭办学,勤工俭学,勤教勤学”的校风,迅速发展为一个声名远播的师范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教师的摇篮”。但文革的突然降临,使学校受到重创,元气大伤,然运河师范仍顽强生存、艰难跋涉。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五十年艰苦求索,初衷不改;五十年日积月淀,特色鲜明。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实践着乡村师范的神圣使命。回顾运河师范50年的坎坷风雨历程,便宛如聆听一曲壮丽宏大的交响曲,令人心潮激荡。展望运河师范,人们期待她、相信她会迈入发展的黄金期,走向新的辉煌。

二、顺势而为,铸就辉煌

星垂平野,月涌大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运河师范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时雨春风,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思想指导下,秉持“树乡村文化之基”的优良办学传统,以应时而变的自觉意识,顺势而为的大胆实践,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改革创新,昂首阔步走向奋进发展的新天地,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坚持面向农村,学校传统发扬光大。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运河师范形成了优良传统,“面向农村、服务农村小学”就是其核心。改革开放后,运河师范钟情乡村教育的办学宗旨没有改变,始终把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村小学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1978年教育部颁发《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运河师范认真执行,迅速改变因“文革”的破坏和冲击造成的停滞与混乱现象,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规范化,深入探索改革开放条件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开拓进取、立志献身农村小学教育事业、具有农村小学教育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一专多能的合格师资”,坚守乡村师范的特色。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提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式。运河师范作为省教委确定的先行试点单位,在推行实施新方案的过程中,凸显乡村师范特色,必修课密切联系农村和农村小学实际,着眼于未来农村小学教师所必备的知识,各学科注意补充密切联系农村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开设的43们选修课,直接服务于农村小学的就有27们。课外活动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形成“全面开展、全员投入、全程管理”的“三全特色”。教育实践的重点放在农村,建立了100多个实践基地,学生自带行李,吃住在农村小学,进行教育实习或开展学陶师陶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热爱农村小学教育的职业情怀。这些举措,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与生机,到农村小学去深植学生心中。87届毕业生刘守才等6名同学写信给当时分管教育的副省长,要求将他们分配到最艰苦的农村去,省领导对他们志愿到农村奉献青春给予热情鼓励,亲自批示“运河师范六位同学的献身精神应该提倡和表扬,应该在全体学生中号召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农村去,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新华日报发表通讯,赞扬师范生热爱并献身农村教育的火热情怀。这一事例是对运河师范“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村小学”的乡村师范特色的生动注解。

注重文化引领,育人环境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前,学校设施比较简陋,校园布局不合理,校园环境“脏、乱、差”,校园风气因文革冲击而滑坡,显然已不能满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也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鉴于此,学校连年大搞建设,图书馆、学生宿舍楼、教学楼、综合楼、餐厅、艺术楼、体育馆等接连拔地而起,校园格局令人耳目一新,1997年率先实现省级办学条件标准化。校园环境越来越优美,绿化多层次,树木蔽日,草坪如茵,春花秋果,夏凉冬青,不是公园胜过公园,以园林化、花园式学校驰名遐迩。学校充分认识到物质环境特殊的育人功能,在建设校园的过程中,巧妙恰当赋予一定的文化含量,让每一幢建筑有较高的文化品位,餐厅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学宿楼“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教学楼“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随处可见的名言智语,加之墙壁上悬挂着的名人画像、书画作品,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优美幽静的校园里,合理地立雕塑、建小品、置灯箱、修长廊,弘扬传统文化、学校精神和教师职业情怀,文化氛围得以浓郁,于其中学习求知,修身明理,精神和情操无疑会得到很好的熏陶。

运河师范十分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努力培育新时期的运师精神,锻造新时期的运师文化品格。十几年来,学校坚持不懈组织教职工进行政治学习,以“四上”(上轨道、上规范、上水平、上一流)的治校方略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潜能,使他们在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于人中逐步升华“以学校为家、以育人为业、以奉献为荣”的崇高情怀,逐渐成为“精诚团结、业务精良、为人师表、开拓进取”的教师群体,身正学高之风骨影响一届又一届学生。学校持续开展“铸魂工程”,着眼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和二十一世纪国民素质提高的需要,以高雅艺术熏陶学生,以丰富的活动锻炼学生,以积极的舆论引导学生,以严格养成教育造就学生,塑造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正确方向、高尚纯洁的思想品德、献身教育的职业情怀和健康坚忍的身心素质,学风端正浓郁,校园里充满了勃勃生机。

“宝剑风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艰苦努力和卓绝奋斗,校训“真知笃行”的内涵得以丰富,“自我加压、负重前进、不断进取、敢创一流”的运师精神不断弘大,“厚实、朴实、扎实”的文化品格逐步铸就,运河师范被打造成了充满人文关怀、艺术气息,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校园,师生生活愉悦、具有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的精神家园。运河师范不仅是良好的育人场所,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和辐射源,其影响和声誉日隆,一时间慕名来访者、参观者、游览者络绎不绝。

树立质量意识,办学成绩勇竞一流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运河师范始终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千方百计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是基础和关键。运河师范始终重视队伍建设,认真组织好学习培训、观摩研讨、教学比武等活动,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注重科研引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一批教师先后成为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和国家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990年7月,国家教委师范司在黑龙江召开中师青年教师座谈会,运河师范作为江苏省唯一代表单位在会上发言,介绍典型经验。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课堂教学是核心和主阵地,教学改革是动力。80年代初,学校明确“教学五认真”要求(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与批改作业、认真考核成绩),全面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管理要质量。同时,学校大力推行教学改革,以改革提质量。改革教学手段——紧跟时代步伐,率先大面积使用电教手段,率先推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结构——推行“讲练工程”,精讲精练,切实实现教学重点由教转到学,由单纯知识传授转到知识、能力和个性全面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主宰课堂转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改革课程模式——构建“四块”(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教育实践)结合的课程结构,全面提高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到20世纪末期,课堂教学的“三化”(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化、课堂教学技术现代化、课堂教学管理规范化)基本实现,课堂教学的“五性”(课堂教学突出主体性、坚持全面性、体现示范性、渗透学术性、提倡开放性)已为教师们的教学指南和追求。

 

瞄准办成全国一流师范学校的目标,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师艰难“爬坡”,以“质量强校”、   以“特色亮校”,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在省、徐淮连片、市举办的文化课统考、基本功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在学陶师陶、体育教育、科技教育、书法教学等方面颇具特色,领先全省乃至全国。1991年学校受到国家教委表彰,从此跻身全国先进中师行列。1994年再次受到国家教委表彰,荣获“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改革开放20年来,学校育桃李万千,50多人成长为特级教师或评为全国、江苏省优秀教师,也走出了不少各界精英和栋梁之才,运河师范创造了中师教育的辉煌。

三、薪火相传,坚定前行

1997年,省教育厅向全省发出“启动大专化,管理精品化,实现现代化”的动员,标志着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的开始,也意味着教师教育改革风起云涌。在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面前,运河师范秉承传统,志存高远,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规模和效益显著增强,办学特色不断彰显,社会声誉不断提高,赢得了“乡村教师的摇篮”的美誉。教师教育改革潮起潮落,激荡澎湃,许多中师撤停并转,而运河师范凭其办学实力和成绩,赢得了发展机遇,2005年4月学校升格为高等师范学校。

而今的运河高师,坚持并弘扬优良传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精细管理,积极打造品牌,学校发展充满着生机与活力、韧性与潜能。当前,小学教师培养本科化大势所趋,运河师范又一次面临着严峻挑战,但运师人不懈怠、不退缩,而是齐心聚力,坚定前行。“山巍巍,运水汤汤,翳我运师,山高水长。”祝愿运河高师在运河文化甘泉的滋润下,续写出发展的华丽篇章。


0516-86221010 xsl_yhgs@126.com

江苏省邳州市运河街道三汊河路129号

版权所有: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2025177557号-1